什么是“垃圾时间”?这个词最初由知名解说员奇克-赫恩提出,指的是在比赛中,当分差过大、胜负已定时,双方主教练通常会让主力球员和重要轮换休息,此时场上的替补球员往往成为配角,自然导致观众觉得比赛的观赏性下降,因此被称为“垃圾时间”。
然而,在CBA(中国篮球协会)联赛中,“垃圾时间”的现象却有所不同。尽管一场比赛可能进入了所谓的“垃圾时间”,但上场的替补球员仍常常是大家熟悉的一些人,而不是完全不相关的新面孔。这就意味着CBA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垃圾时间”。
例如在10月27日南京对广东的比赛中,第四节开始时广东已经领先近40分,但他们依旧派出了吉伦沃特、王少杰等主要阵容。而南京队也并未进行大量人员更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CBA球队的人数注册限制。
CBA规定每个俱乐部国内球员注册人数不得低于14人,不得超过18人,加之外援制度,每支球队一般拥有18到22人的总人数。然而,一场比赛最多只能报名12名球员,这使得许多年轻选手难以获得出战机会。
一些教练对此表示担忧,例如某匿名主帅指出,新赛季外援规则最大的受影响者就是那些轮换顺位较低的国内球员,他们甚至可能连报名资格都没有。在本赛季,为应对4节7次外援使用限制,各队必须从有限名单里提拔适合参赛的人选,从而牺牲了一部分有潜力表现的新秀或年轻玩家。
这样的局限不仅体现在备战策略上,还直接影响了新秀的发展。例如2024年季后赛辽粤半决赛中的李奕臻,他因其优异表现引起关注,却在生死战G5失去了报名机会,使他错失展示自己的良机。此外,由于12人的固定登记机制,让很多来自高校且非青训体系内的新秀无法得到足够锻炼,也降低了他们与职业团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
CBA坚持采用FIBA传统赛事模式——即每队仅可报12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NBA近年来逐步放宽政策,提高至15人大名单,并允许双向合同,以便灵活调动更多人才参与竞争。这种变化有效避免伤病风险,同时增强各支球队实力,实现动态调整。因此,无论是在激烈程度还是运动发展空间方面,都显著提升了整体水平。
与此同时,对于足球领域而言,在疫情期间增加换人与扩展大名单则进一步证明,通过变革能帮助改善竞技状态及提高赛事质量。从这一点来看,如果CBA能够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比如扩大正式竞标范围或改进运行规则,将无疑惠及整个联盟以及广大的青年才俊们。不妨尝试给边缘角色提供更多亮相机会,让未来星光闪烁!
欢迎大家来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后体工队长”查看更多关于NBA和CBA的信息分析与评论内容>> (文/文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