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人机配备低像素摄像头,而不使用高像素相机?
当前市场上,许多相机的像素已经达到3000万、4000万甚至更高,甚至一些手机也声称拥有高达几千万的像素。然而,无人机以及某些相机仍然使用1000多万的低像素配置。这是为什么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设备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那么,视频质量与像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视频的分辨率确实与像素有关,但对像素的要求没有静态图像那么高。一般来说,普通的1080p高清视频只需200万像素,而正逐渐普及的4K视频分辨率,只需800万像素就能够满足需求。
实际上,高像素可能会影响视频质量。比如,感光度对于拍摄效果的影响。假如使用高像素的CMOS,感光度的纯净度可能会显著下降,因此高像素并不总是一件好事。面向视频创作,选择1000多万像素的CMOS,既可以满足4K视频的要求,又能保持较高的画面纯净度。例如,索尼最新的A7S3全幅微单机型配备了1200万像素CMOS,因其主要用于视频拍摄。无人机拍摄往往以视频为主,所以并没有将高像素作为其核心参数。
此外,许多无人机定位为低端民用设备,内部相机通常不配备大尺寸CMOS。如果小尺寸CMOS的像素过高,画质恶化是不可避免的;高像素并不等同于高画质,还需考虑传感器的尺寸。例如,现今的全画幅相机在技术上最高可达5000万像素,但再高就难以兼顾画质的全面性。对于类似手机的1/2.3英寸CMOS,1000多万像素便是合适的选择。
综上所述,由于无人机内部相机CMOS的尺寸限制,以及主要用于视频拍摄的定位,许多无人机没有高像素配置。如果需要拍摄高像素的航拍图像,则需要选择可以挂载大型相机的高规格无人机。
在摄影中,绝不能仅仅靠像素值来评估设备的性能。
摄影圈常有“底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而不是像素越高越好。原因在于,相同尺寸的CMOS,像素越高意味着分割得越细,每个像素点便越小。虽然这项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注意到摄影过程是光的艺术,像素点过小会导致每个像素获取的光线减少,这会严重影响画质。
虽然AI算法和多帧合成等技术有助于获得较好图像,但在放大后,细节部分常会出现明显的涂抹现象。专业单反、微单等相机则更注重于感光元件的大小和像素的匹配,以保证每个像素都有足够的尺寸获取光线,从而保留图像细节并为后期处理留足空间。
举个例子,最新发布的Mavic Air 2达到了4800万像素,但其CMOS为1/2英寸,同像素情况下的较大底,成像质量明显优于同像素手机。而Mavic 2 Pro则配备1英寸CMOS,仅有2000万像素。Mavic 2 Pro的感光元件面积是Mavic Air 2的四倍,留给用户思考了!
虽然无人机市场上也有高像素产品,但应理性看待。大疆的中高端产品如精灵和Mavic系列专注于专业摄影,而Mavic Air和Mavic Mini等则更多面向娱乐性市场,后者使用更强的AI算法,能够拍出更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总的来说,拍摄品质的决定因素不仅仅在于像素数量,更在于CMOS感光器的尺寸。如果只讨论像素而忽视CCD的比较,那就失去了意义。
例如,即使是5000万像素,若是大CCD的成像效果一定会更好。同样尺寸的CCD里,像素越高并不意味着质量就好。高像素意味着密度的增加,可能导致电子干扰加剧,从而影响成像质量。
因此,不必纠结于无人机所标称的像素值,重要的是CMOS的尺寸。
目前,许多无人机支持4K甚至8K RAW的拍摄效果,已基本达到旗舰手机的水平,例如大疆和ANAFI。
总之,手机的像素往往是个噱头。如果没有足够大的感光元件作为基础,而再高的像素也无济于事。“底大一级压死人”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相机,佳能的1DX系列像素虽仅有2000多万,但依然被认定为旗舰产品,与专业相机不相上下。如果仅关注像素,就会得出不恰当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