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梅尔的主要成就
范德梅尔于1956年加入欧洲核研究中心,专注于加速器和粒子的研究。他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电子学方法,通过信息探测反馈和控制原理成功冷却并集中由打靶产生的高离散度反质子束团,使其以高密度对撞,最终发现了传递弱力和电磁力的统一传力子W+、W-和Z0。这一重要发现使他与鲁比亚共同获得了198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早在1960年代,格拉肖、温伯格和萨拉姆分别独立提出了弱电统一模型,成功将自然界中原本无关的两种基本相互作用进行理论上的统一,后续的许多实验证实了模型的正确性。这使得这三位科学家获得了197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如此,许多人仍感到不安,因为该模型预言的关键粒子——W±和Z0粒子始终没有被发现。因此,寻找这些粒子便成了众多粒子物理学实验工作者的中心课题。
意大利物理学家鲁比亚的质子-反质子对撞的设想使得这一课题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鲁比亚面临的挑战是无法从其他反应中挑选出所需的反质子,并进行积累,因为这些反质子的能量和动量分布范围很广。若不能将其"冷却",使其沿同一方向以同一速度运动,实现质子-反质子对撞将变得不可能。
西蒙的荷兰名人
西蒙·斯蒂文(Simon Stevin)荷兰数学家、工程师
西蒙·范德梅尔(Simon van der Meer)荷兰物理学家,198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鲁比亚的主要事迹
1969年,鲁比亚对W±粒子和Z0粒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决定投身于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利用该中心的强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将质子加速到4000亿电子伏特。鲁比亚设想,如果能够对反质子实施加速并与质子束碰撞,就可能生成这些粒子。在与范德梅尔的紧密合作下,他们于1981年成功建造了质子-反质子对撞机,但发现这些粒子并不容易,所以还需从大量数据中确认其存在。为此,鲁比亚设计了精密探测器,并联合全球百余家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共同构建了大型探测装置。
1983年1月,鲁比亚领导的团队宣布发现了W±粒子,6月又宣布发现了Z0粒子,圆满实现了他的梦想。这一成就使鲁比亚与范德梅尔获得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进行的质子-反质子对撞实验中对于弱相互作用传播体W±和Z0的决定性贡献。CERN是国际基本粒子研究的中心,由13个欧洲国家共同参与,跨越瑞士和法国,致力于粒子物理学的研究与合作。
在三十年的努力中,鲁比亚和范德梅尔领导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质子-反质子对撞实验中取得了突破,发现了W±和Z0粒子。鲁比亚的贡献在于提供足够的能量使粒子转化为重粒子,而范德梅尔的功绩则在于确保发生足够多的碰撞,以便观察这些稀有现象。鲁比亚提出利用CERN的SPS作为正反质子的存储环,而反质子则在范德梅尔团队的另一个加速器PS中产生并储存。这一系列创新和合作共促了粒子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扩展资料:鲁比亚(1934年生)因发现W±粒子和Z0粒子,以及为发现这些粒子而建造的大型设备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与范德梅尔共享了1984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7到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主要事迹与生活轶事
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和卡尔·米勒因在陶瓷材料超导性方面的突破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年,梅尔文·施瓦茨、利昂·莱德曼和施泰因贝格尔因其关于中微子束的研究获奖,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1989年,诺曼·拉姆齐、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和沃尔夫冈·保罗因发展离子陷阱技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亨利·肯德尔和理查·泰勒因他们在电子与质子和绑定的中子深非弹性散射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奖,这些研究对于夸克模型的发展至关重要。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是德国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于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1940年中学毕业后曾在机动防空部队服役。二战后,他在哥廷根大学学习物理,并于1948年获得毕业学位,1955年在华盛顿大学成为助理教授,后来升任教授,直至2002年退休。
电影《湮灭》的故事背景
科幻电影《湮灭》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大量观众的关注。该影片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家杰夫·范德梅尔的小说三部曲《到达南部》的第一部,讲述了生物学家波特曼为了调查丈夫的失踪,参与了一个名为Southern Reach的神秘组织的科学考察队。这个考察队由四名女性组成,专门研究一片被隔离的生态灾害区域,此区域隐藏着黑暗的力量。
波特曼的队伍是第十二次前往X区域进行考察,之前的十一次考察全部失败,包括队员集体自杀及精神失常等惨剧。面对生死存亡的挑战,波特曼和其他队员携手努力,试图揭开这片黑暗之地的真相。